手动阀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手动阀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金朝南宋时期的秦陇地区南宋统治陇南一隅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5 21:35:58 阅读: 来源:手动阀厂家

一、南宋的建立

宋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军围攻开封。靖康二年(1127年)二月,攻陷开封。四月,金军俘徽、钦二帝及赵宗室北返,张邦昌留守开封。

金兵退后,张邦昌孤立无援,人心不附,难以维持局面,于是只好请宋哲宗废后孟氏垂帘听政,并以太后之命,诏拥兵在外的康王即位,嗣继宋统。由于南京为宋太祖兴王之地,为四方中心,漕运方便,于是康王赵构率领人马前往南京应天府(治今河南商丘县),于靖康二年(1127年)五月一日正式即位,是为,年号建炎,史称南宋。

宋高宗即位初,为避离战乱,即命令翁彦国知江宁府(治今江苏南京市),赐钞盐钱十万缗,“使修江宁城及缮治宫室,以备巡幸”。由此可知高宗早有定都南方之意。从此,每当金军南下时,宋高宗动辄逃跑。从建炎元年(1127年)十月始巡幸江南,先后抵达扬州(治今江苏扬州市)、镇江(治今江苏镇江市)、建康(治今江苏南京市)、杭州(治今浙江杭州市)、越州(治今浙江绍兴市)、明州(治今浙江宁波市),甚至越海逃往温州(治今浙江温州市),最后在绍兴八年(1138年)定都于临安府(治今浙江杭州市)。从此,南宋王朝偏安江南,形成宋金对峙局面。

二、秦陇军民的抗金斗争

建炎四年(1130年、金天会八年),金将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在黄天荡遭受重创,锐气大挫,于是金对南宋从大规模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陕西。建炎四年(1130年)九月癸亥,宋金双方在耀州(治今陕西耀县)富平县(今陕西富平南)进行大规模的决战,南宋“丧师三十万,失地六十州”,秦陇地区几乎丧失殆尽。陇南地区与四川省毗邻,成为入蜀进川的重要隘口,吴、吴率领军民在陇南地区抗击金军,这里成为抗击金人的重要前沿阵地。

(一)和尚原、饶风关与仙人关之战

1.和尚原之战

富平战败后,川陕川抚处置使张浚退至兴州(治今陕西略阳市),派刘子羽至秦州(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)召集溃散的十多万宋军,军势复振。但在金军不断进攻的压力下,张浚再次退至阆州(治今四川阆中县),形势十分严峻。张浚随即任命王庶知兴元府(治今陕西汉中市)、利夔两路制置使、节制陕西诸军。此时,王庶招集溃散的宋军和抗金义军两万人,吴招集散亡数千人,在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35里),积蓄粮食,整顿军队,建立山寨,准备与金人决战死守。

吴(1093-1139),字晋卿,祖籍宋德顺军陇干城(今甘肃静宁县),因父死葬水洛城(今甘肃庄浪县),故迁居水洛。少沉毅有志节,熟知兵马骑射,读书能通大义,有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。政和(1111-1117)、靖康(1126-1127)中,抗夏御边,屡立战功。此时,吴坚守的和尚原是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。绍兴元年(1131年、金天会九年)三月,金太宗从侄完颜没立开始进攻和尚原,被宋军击败。五月,金军两路进犯,完颜没立攻箭关(今陕西千阳县南箭括岭),乌鲁与折合自阶州(治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)与成州(治今甘肃成县)绕道出大散关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),约日会师和尚原,企图夹攻吴军。吴指挥吴等出战,击退二路金军。乌鲁与折合再次合兵进攻,又被击败。这两次获胜振奋人心,揭开了和尚原大战的序幕。十月九日,金将完颜兀术亲率大军自宝鸡县界入渭河河谷,自谷口至神岔。初十日午时,径攻和尚原。吴指挥诸将,选劲弓强弩,轮番迭射。金兵稍退,又以奇兵“乘险据隘,横攻夹击”,激战三日,大败金军,杀俘数以万计,兀术后心连中两箭,狼狈逃遁,“所统大军剿杀几尽”,金军遭遇到自南侵以来前所未有的失败。正如李心传所评价,金军“自入中原,其败衄未尝如此也”。

2.饶风关之战

完颜兀术率部退回北方后,金朝又命令完颜撒离喝为陕西经略使,与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合兵攻四川。绍兴二年(1132年、金天会十年)十二月,金将撒离喝企图攻取“剑外十三州”,派部分金军西进至仙人关、熙河地区,牵制宋军主力吴部,又避开了吴驻守的和尚原,自己亲率金军主力,采取迂回战术,从长安出兵,攻破商州(治今陕西商县)。绍兴三年(1133年、金天会十一年)正月,向南经上津(治今陕西山阳县南),再西攻洵阳(治今陕西旬阳县),击败宋军王彦部的抵抗后,又沿汉水向西占领金州(治今陕西安康市),进逼洋州(治今陕西洋县)。宋兴元府知府刘子羽遣兵驻守饶风关(今陕西石泉县西北饶风岭上),并向吴告急。吴即率部自河池(今甘肃徽县)昼夜行三百里,驰援至饶风关御敌,于是双方大战饶风岭。金人披重铠,登山仰攻,一人先登,皆有二人随后,前者战死,后者继攻。吴军弓弩乱发,大石摧压,连战六昼夜,金兵死者如山积而进攻仍不停。金兵出巨资募敢死士,欲夹攻硬冲。这时因内有一壕寨将降金,告之虚实,于是一小股金军遂从祖溪间路,绕道关后,居高临下,配合关前金军夹攻,宋军战败,致使饶风关失守。金军乘机占领洋州,进入兴元府(治今陕西汉中市),直抵三泉县东的金牛镇(今陕西宁强县北),一时四川大震。金军虽然获胜,但也伤亡过半。宋军实行坚壁清野,金军“野无所掠,杀马而食,马且尽,遂杀两河签军食之,又春疠方作”,遂于四月间自兴元府经斜谷(今陕西眉县西南,即褒斜道之东口)向凤翔撤退,吴乘机在武休关(今陕西留坝县南)遣兵邀击其后军,金人尽弃其辎重及所掠人畜而逃,金后军为宋军掩击及堕溪间死者数以千计,其后王俊于饶风关下“得马革万七千余”。这次金人深入梁州、洋州、兴元府三地,仍得不偿失,川陕战局又转危为安。

3.仙人关之战

饶风关战后,宋、金双方都作了新的战略部署。宋将吴虑及和尚原远离四川,粮运给养困难,难以长久坚守,于是放弃和尚原,另在川口仙人关(今甘肃徽县东南十里嘉陵江畔)右侧筑垒,号“杀金坪”,严阵以待。吴部署仙人关第二线防御后,仍留吴率一部人马屯守和尚原。吴(1102-1167),字唐卿,吴弟,少好骑射,从攻战,积功至门宣赞舍人。绍兴三年(1133年、金天会十一年)十一月,金朝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再次率所部南下,“将士乏食自溃,吴拔寨弃去”,金军遂占领和尚原。完颜兀术夺取和尚原后,又与撒离喝、刘夔等合兵南攻。绍兴四年(1134年、金天会十二年)二三月间,金军与吴军在仙人关再次进行激战。

金兀术、撒离喝等自二月二十一日率大军十余万,抵达仙人关杀金坪后,在仙人岭上扎营四十余座。六天后进行交锋,二十七日,一拥前来,“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”,直攻吴军,吴亲率万人勇当先锋,弟吴不待令下,率轻兵由七方关(今甘肃康县东北云台镇东五里)兼程入援,与金兵转战七昼夜,始与吴会合。双方血战三十余阵,杀死不少金兵。二十九日,金军又炮击吴军营。吴令营中并用神臂弓,施放炮石,打死金军无数。三十日,金军发兵万余攻击宋军营寨,吴军迎战杀退。金军又增加兵力,轮番攻击五十余次,并推拥洞子、云梯直前,搭上城角。吴军奋勇向前捍御,用炮石打折洞子,并用杆撞折云梯。金人又缚虚棚战楼,别遣将领拥锐兵万余,一发乘城。吴命统制官杨政领长枪、陌刀手,深入刺打隔断,金人不能上城。鏖战一百阵,杀死金兵无数,大获全胜。三月一日,撒离喝号令诸军合力猛攻吴军营一楼子,情况十分危急。金兵用火焚楼柱,姚仲以酒壶击灭火。金人在东岭下布神臂弓,吴也发神臂弓五百张,与金兵对射。金兵后退,吴即组织宋军主动出击,金阵乱,皆奔溃。

金军攻势虽然衰竭,但仍不肯退兵,企图继续相持,或由他路冲突入川。吴抓住战机,发兵反攻。至夜,吴另遣五将分更劫寨,昼夜数十回合,金军困惫,死伤以万计,即敛兵宵遁。经历两夜一日连续苦战,金军终于大败而逃。吴又遣统制官王俊设伏河池,扼金人归路,生擒百余人,斩首千级,得甲马、旗帜无数。金军“本谓蜀可图”,然而在仙人关遭遇大败,于是退回凤翔,从此不敢轻举妄动,再也不敢大举进攻川蜀。四月,宋军收复凤、秦、陇三州。

(二)扶风、凤翔百通坊之战

宋绍兴九年(1139年、金天眷二年)六月,吴因病卒于仙人关,其弟吴担负起领导秦陇人民抗金的重任。此时,金朝重臣粘罕已死,挞赖一派大权在握,国内派系斗争激烈。挞赖为占据上风,欲联络南宋为己助,于是“废刘豫,归河南、陕西地”,以此为诱饵,与宋约和。而南宋政府“欲尽移川口诸军于陕西”,放弃戒备与防御。吴再三指出金人反复难信,惧有他变,建议“依山为屯,控其要害,迟其情见力疲,渐图进据”。宋政府令吴与杨政两军屯内地保蜀,郭浩一军屯延安以守陕西。此时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胡世将至河池,吴见胡世将后又说:“金大兵屯河中府,止隔大庆一桥尔,骑兵疾驰,不五日至川口。吾军远在陕西,缓急不可追集,关隘不葺,粮远断绝,此存亡之秋也。家族固不足恤,如国事何!”但此时,宋“朝廷恃和忘战”,欲废仙人关,胡世将抗奏说“仙人关未宜遽废,鱼关仓亦宜积粮”。于是吴仅以三队士兵赴秦州,留大军守阶、成州山寨,告诫诸将不得撤备。

宋绍兴十年(1140年、金天眷三年),金朝发生政变,宗弼取代挞赖掌权后,毁约败盟,兵分四路南下,镊呼贝勒出山东,其中右副元帅完颜杲(撒离喝)率一路金军入陕右。这是一次规模更大的伐宋行动。撒离喝渡黄河,入长安,趋凤翔(治今陕西凤翔县),所到之处,纷纷降附,陕右诸军隔在敌后,远近震恐。当时利州路经略使杨政在巩州,永兴经略使郭浩在、延,环庆经略使范综在金州(治今陕西安康市),惟吴随胡世将在河池。胡世将仓促召集诸将商议对策,惟泾原帅田晟与杨政同至,孙渥认为河池不可守,欲退保仙人关。吴严厉指责说:“懦语沮军,可斩也!请以百口保破敌。”胡世将也指着所居帐说:“世将誓死于此!”于是制定御金策略。遣孙渥至泾原,命田晟以三千人迎敌。吴又遣姚仲在凤翔的石壁寨抗御金军,金军退屯武功(今陕西武功县西北)。吴向撒离喝约战,金将鹘眼郎君以三千骑冲吴军,被宋将李师颜击败,退入扶风(治今陕西扶风县)。接着李师颜又遣军攻克扶风,“获三将及女真百十有七人”。撒离喝甚怒,亲自率兵在百通坊(今陕西扶风县西南)布战阵二十里,又被吴部将姚仲攻破。这一胜利,有力地配合了刘、等东路诸镇的军事行动,也为中路部的大举北伐争得了有利的形势。

(三)陇州刘家圈、剡湾、腊家城之战

绍兴十一年(1141年、金皇统元年)八月,金统军胡盏与习不祝集合五万余军屯陇州(治今陕西陇县)刘家圈(今甘肃天水市东北),宋吴、杨政、郭浩三大将也齐聚仙人原一带,胡世将授吴攻取之策。吴向宣抚使胡世将要精兵三万人,破此两敌,收复秦、陇,“事若不捷,誓必以死”。胡世将给精兵二万八千人,并命杨政出和尚原,郭浩出商州以为声援。宋右护军都统制吴在河池(今甘肃徽县)检阅用新战法训练的军队后,率兵至秦州城下,杨政率兵夜入陇州界,直趋吴山(今陕西陇县境),与金人对垒。

金将胡盏与习不祝合军刘家圈,二人皆善于用兵。他们驻军的刘家圈前临峻岭,后控腊家城,形势险固,进退有守,谓宋军必不敢轻犯。吴得知其情,又亲自察看地形,遂采纳姚仲“战于原上则胜”的建议,约金人第二天大战。金人轻蔑,不加防备。半夜时,吴遣姚仲与王彦率所部衔枚直进,渡水,涉峻岭,据山坡,与金人相栅,然后点火为号,发动攻势。又遣部将张士廉等取间道以兵控腊家城,再三告诫说:“敌根本在彼,若败,必趋入城。汝等截门,勿纵一骑入。”姚仲等二将率军乘阴天大雾登上山岭,发火进攻,金人惊骇,仓促应战。金帅胡盏善战,习不祝善谋,二人意见不合。吴于是遣锐兵挑战,果然胡盏率兵而出,鏖战数十回合,吴采用“垒阵法”即“分阵分队之法”,进行轮番迭战,自己则军前指挥作战,士兵皆殊死拼斗,金人大败而去,宋骑兵追袭,金帅走保腊家城。金帅胡盏入城后,率余兵拒守,吴围而急攻。就在腊家城垂破之时,廷与金约和,于是下令吴班师,吴被迫放弃这一即将获得的胜利。胡世将在上奏剡湾克捷状文中说:“臣询究众论,皆谓之此战比和尚原、杀金坪,论以主客之势、险易之形,功力数倍……等为国宣力,川陕用兵以来,未有如此之胜。”

当时宋朝三位大将一并出师,吴复秦州,捷剡湾;杨政下陇州,破岐下诸屯;郭浩取华(治今陕西华县)、同(治今陕西大荔县)二州,入陕府,三路并进,有破竹之势。胡世将亦联络陕西、河东忠义首领数十,约为内应。

(四)绍兴末年吴、吴挺抗金斗争

金朝完颜亮夺取皇位后,继承和发展熙宗时恢复发展生产与继续打击守旧势力的政策,但在对宋关系上,却违背了熙宗已取得的南北议和的条件,欲南下伐宋,进而统一江南,于是在金贞元元年(1153年、宋绍兴二十三年)迁都燕京后,积极备战。

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、金大定元年)九月,金兵分四路南下,企图一举攻灭南宋。

1.宋金德顺、原州之战

随着宋金战争的进程,双方投入的兵力及战争争夺的重点逐渐从东部战场移向西部战场。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,完颜亮被杀,东路宋军获得采石大捷,继之又在十二月初,乘金军退走之际,收复了两淮地区。中路宋军亦在茨湖击败了金军的进攻,并在抗金义军的配合下,收复了洛阳、嵩州、长水、永宁、寿安等县。而西部战场在战争初期,面临着众多不利因素。在绍兴十二年(1142年、金皇统二年)的和议中,南宋将具有战略意义的和尚原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35里)等地割让给金人,以致“一失和尚原,便自弃地三百里,又顿失险要,其间入川路径散漫不一,为害甚大”。此时吴年岁已高,在长期的征战中,身染重病,“日饵丹砂数十百粒……每疾剧时,也颇危殆,几至死”。然而大敌在前,国难当头,他不顾个人疾苦,率军奋战。由徒单合喜、张中彦率领的西路金军向川陕进攻时,在秦陇地区遭受宋四川宣抚使吴军痛击。

(1)宋金德顺之战

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、金大定元年)秋,完颜亮遣西元帅徒单合喜以兵扼大散关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),游骑攻黄牛堡。时吴已患重病,肩舆上杀金坪(今甘肃徽县境内),驻军青野原,增调内郡兵分道而进,授以方略,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战斗。又传檄契丹、及山东、河北等地,声讨金人罪行,伸张正义。九月,先后收复秦州、洮州、陇州等地。十月,姚仲率军破金军于东谷口,吴挺率军败金人于德顺军治平寨(今甘肃庄浪县西)。至十一月,宋军已先后一度收复秦、陇、洮、兰州,并遣王彦东取商州(治今陕西商县)、虢州(治今河南灵宝)。十二月,吴遣将复水洛城(今甘肃庄浪县),取治平寨(今甘肃静宁县西南80里治平乡)。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、金大定二年)二月,宋军复河州,取来羌城。后又攻拔大散关,分兵据和尚原,金军退走宝鸡。在经历了最初的紧张后,西部军很快从交战之初的防守转入进攻。《金史》卷87《徒单合喜传》记载:“是时,宋吴侵古镇,分据散关、和尚原、神叉口、玉女潭、大虫岭、石碧寨、宝鸡县,兵十余万,陷河州、镇戎军。”在这种形势下,对德顺城的争夺,成为宋金双方的焦点。

德顺军,位于今甘肃东南,北宋时属秦凤路,南宋后为金人占领,改为德顺州。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、金大定二年)正月,吴遣姚仲以东路兵自秦州出攻巩州,围三昼夜不能克,乃放弃,于是退守甘谷城。宋将姚仲攻德顺(今甘肃静宁县)已逾四旬,久攻不下。在这种情况下,吴恐将士斗志懈怠,亲临督战。自秦州率兵至德顺城下,以李师颜取代姚仲,并以其子吴挺节制军马。但德顺金军十分强大,宋军无法攻克,双方呈僵持态势。吴巡行营垒,要害地筑营栅,预先整治夹河战地,以便战时有利于宋军,宋军因先治战地,骑兵皆,人益奋搏。翌日,宋军再出兵,金人坚壁不战,会天大风雪,金军引众夜遁,宋军收复德顺。吴入城,“市不改肆,父老拥马迎拜不绝”。不久,吴返回河池。

德顺之战,金军兵力达五万,宋军仅三万,但吴亲临战场后,能根据德顺城地形与宋金双方的形势,修置栅栏,使宋军在战斗中拥有地理优势,并在激战中,审时度势地调兵遣将,对金军形成一种战无不胜的气势,金兵必然败遁。德顺之战,是这一时期宋金西部战场上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。其后,宋军又乘胜收复了环州、熙州、巩州、华州(治今陕西华阴县西),就西部战局总形势而言,“兴州路得秦、陇、环、原、熙、河、兰、会、洮州、积石、镇戎、德顺军,凡十二郡;金州路得商、虢、陕、华州,凡四郡;独此以重兵扼凤翔,故散关之兵未得进”。此时,收复大片失地的宋军,成为战争中的主动方。在这种情况下,宋军面临新的抉择:如要北伐,就必须巩固新收复的陕西地区,而“陕西五路新复州县又系于德顺之存亡,一旦弃之,则窥蜀之路愈多,西和、阶、成,利害至重”。显然,德顺对于南宋巩固新复州军,继而北伐收复失地,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德顺至仙人关,地势平坦,对善于倚靠骑兵作战的金军极其有利,如果宋军失去德顺之险,其新收复地区则因失去屏障而易被金军重新占领。更为关键的是,宋军若失去新复地区,则西部宋军后勤供应线就被切断,其处境被动。而宋军占领了德顺,就化解了西部宋军所面临困境,既可东进与中、东部宋军遥相呼应,亦可就地取给粮草,增强战斗力,并对金军形成强大的压力。因此,若丢弃德顺军,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新收复的、可以补充兵源与粮草的大片土地,使固有的西部边防亦处窘境。金军也敏锐地觉察到这点,不断地增兵,誓要夺回对德顺军的控制权。

吴亦识破了金人意图,知其“志在德顺”,必再争夺,于是从河池(今甘肃徽县)率兵驰援德顺。金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亲自率兵四万来赴,汇合完颜悉烈等军十余万,随后万户豁豁也率精兵从凤翔继至增援。因此,宋金双方在德顺展开了殊死搏斗,极力争夺,互有攻守,但宋军在吴的指挥下,渐占主动。吴调诸将出兵至秦州,布置诸将分屯要塞,在东山筑堡坚守。金人极力争夺,杀伤大半,终不能克。随着西部战争的演进,德顺战场已成为决定宋金双方胜负的关键。但由于吴军总兵力少于金,且宋军收复失地越多,兵力分散越严重,不能在占据德顺后乘胜推进,只能捍御收复的州军。尽管如此,保据德顺的宋军在吴的指挥下,多次转危为安,并形成了新的进攻态势,总战局形势有利于宋军。

但是非战场的因素却主导着战局的发展。这时,南宋主和派再居上风,议者以为兵宿于外,去川口远,恐金人袭击,欲弃三路。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,孝宗“诏弃德顺城,徙兵民于秦州以里屯住”。这意味着南宋朝廷不仅放弃了北伐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,而且更为不断增兵德顺、凤翔等地的金军创造了条件。在宋孝宗即位的非常时刻,深谙宋廷祖宗家法的吴不敢违抗,于是弃德顺军,仓促退兵,金人乘机背后袭击,吴军“亡失者三万三千,部将数十人”。宋朝廷“将从中御”的结果,导致了西部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,于是秦凤、熙河、永兴三路新复十三州、三军,皆复为金取,金军最终取得了西部战场的控制权。时人评论宋军德顺之败说:“徒以人言,万里遥度,亟诏班师,大军未旋,而兵烽复满于四郊,向所得诸郡随而沦陷,两京五路,恢复愈远,至今人以为失策。”可谓一针见血,切中时弊。德顺之败,宣告了南宋北伐中兴大计梦想的彻底破灭,并最终决定了南宋中、后期宋金关系发展的基本格局。

(2)宋金原州之战

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、金大定二年)三月,金人引兵与西蕃官杏果同围原州(治今甘肃镇原县)。原州守将段彦率忠义统领巩铨所领兵,并且集合城中官吏、军民登城坚守。金人依城建寨,昼夜攻击。原州城虽高,而忠义兵皆无甲,于是遣使至镇戎军求援。此时原州受围已久,金兵增加大炮十四所,更用鹅车、洞子拥迫城下,矢石乱发,军民死伤甚众,形势十分危急。守将段彦、巩铨对知镇戎军秦弼说:“原州、镇戎,唇齿相依。原州失守,镇戎必孤。”秦弼奏报宣抚司后,吴令秦弼尽领四将兵应援。此时,原州围兵已增至七万,原州势急,而泾、渭州距德顺、镇戎地远,吴命姚仲以德顺军增援,于是姚仲率九千多人至德顺,余兵留屯甘谷、摧沙(今宁夏固原市西北)、镇戎军。姚仲自德顺至原州,由九龙泉上北岭,令诸军弓弩尽满引行前,辎重队居后。以卢仕敏属部兵为前锋,所统兵六千为四阵,姚志兵为后拒,随势便利列阵,与金人鏖战数十回合。但逢辎重队随阵乱行,遭遇金人攻击,于是军队大败,此役“武显大夫、兴州前军同统制郑师廉与统领官七,将官三十,队将七十有三,并死于阵”。

2.吴挺秦陇抗金

吴挺(1138-1193),字仲烈,吴子,以荫补官,从吴为中郎将,部西兵诣行在。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、金大定元年),金人毁盟,吴以宣抚使率三路兵抵御,吴挺“愿自力军前”,于是吴命其担任中军统制。宋军收复秦州后,金将合喜与张仲彦率军来争,吴挺破其治平寨。不久南市城金人也掎角为援,双方交战数日。吴挺命前军统制梅彦属部直接占据城门,属部不应,梅彦也惧力不敌。在吴挺督促下,梅彦率众殊死搏斗,吴挺率背嵬骑兵,并改用黄旗,绕到金军背后,占据高地,自上而下激战。金人哗然:“黄旗儿至矣!”遂惊败。

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、金大定二年),吴挺与都统制姚仲率东、西两路兵攻德顺(今甘肃静宁县)。金军左都监率平凉驻军倾城而出援合喜,又遣精兵数万从凤翔来会合。姚仲军驻六盘山,吴挺率军独自趋瓦亭,身冒矢石,士兵也随其冲锋陷阵,舍身拼搏。金人舍骑操短兵器搏斗,吴挺另遣将领尽夺金人战马,金众遂溃。吴挺率兵追击,擒获金人首领、士兵三百七十人。金人不甘失败,悉兵趋德顺。吴从秦州前来督军,“先壁于险,且治夹河战地”。金人大队人马果然到来,吴挺诱金兵进入宋军所伏阵地,“盛兵蹙之,敌不能支,一夕遁去”。

巩州久攻不下,吴挺率领先锋军至城下,诸将皆主张分兵各当一面,向城西北面坡地进攻,吴挺却命全军攻击城东南角。不到二日,楼橹俱尽。半夜,金人雷千户约降,黎明时,攻破巩州城。金人再争德顺,集兵十多万列栅以拒。有一金人大首领率数千骑侧击东山,被吴挺率骑兵击退,吴挺部占领东山,筑堡坚守。金人争夺不下,便修治攻城器械,“为大车匿战士其中,将填隍而进”。吴挺命在道路中植大木为障碍,致使金军大车不能前进。

吴挺在25岁时,就以战功升为武昌军承宣使,不久又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、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。时逢南宋朝廷与金人议和,“诏西师解严,于是父子遂旋军”。乾道三年(1167年),升为本军都统制。以父命入奏,拜侍卫亲步军指挥使,节制兴州军马。其父死后,复为金州都统、金房开达安抚使,后又为利州东路总管。

吴在世时,吴挺屡随其父征讨,功效卓著,其父死后,继承父志,继续坚守秦陇之南蜀口地,为南宋偏隅江南、保全四川作出了贡献。

(五)吴曦叛宋降金

吴曦(1162-1207),吴之孙,吴挺第二子,以祖荫补右承奉郎。宋淳熙五年(1178年),换武德郎,除中郎将,后改武翼郎,累迁高州刺史。绍熙四年(1193年)五月,其父吴挺病故,吴曦起复濠州团练使,后为昭信军节度使、四川宣抚副使。

宋开禧二年(1206年、金泰和六年)五月,韩□胄请宋宁宗下诏出兵北伐,金章宗也正式出师应战,对宋展开全面的防御性战争,宋金之间战火重燃。

开禧北伐后,金章宗就及时地调整了对宋战略,提出“以和议佐攻战”的方针。战争一开始,金朝就对吴曦进行策反。南宋在战争初期尚占据优势,吴曦也雄心勃勃遣诸将出秦、陇间,与金军相拒。但后期,南宋接连战败,而西线的吴曦也接连受挫,宋开禧二年(1206年、金泰和六年)六月,吴曦攻盐川(今甘肃漳县北),被完颜王喜击败。七月,吴曦率兵五万由姑苏等谷袭秦州,被金陕西都统副使承裕、完颜击败,斩首四千余级。九月,吴曦遣将冯兴、杨雄、李等入秦州,又被承裕等击败,杨雄、李被杀,金军占领成州,直逼河池。十月,金军对宋展开全面反击,分兵九路进军。其中,有四路是从甘肃出兵攻击,即右都监蒲察贞以岐、陇兵一万出成纪(治今甘肃天水市),蜀汉路安抚使完颜纲以汉蕃步骑一万出洮州(治今甘肃临潭县),临洮路兵马都总管石抹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,陇州防御使完颜以本部兵五千出来远(今甘肃武山县西南)。吴曦也受到金军的大规模进攻。十一月,金军又连续攻克川、荔川、闾川、宕昌、天水军(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天水乡)、西和州(治今甘肃西和县)等甘肃陇南地区,吴曦只好退守青野原(今陕西略阳县北140里),凭险拒守。此时吴曦清楚自己的处境,深怕步江淮战场三路败绩将领郭倬、李汝翼、皇甫斌等被杀的后尘。

在金军大举反攻,宋军节节败退之际,金章宗亲自颁给吴曦诏书予以劝降,并以宋高宗听信谗言杀害岳飞的事警告他,劝诱他顺时而动,因机而发,转祸为福,“建万世不朽之业”。同时向吴曦承诺“一依皇统册构故事”,保证吴曦做王。宋开禧二年(1206年、金泰和六年)十二月二十七日,吴曦接受金所颁诏书、金印及所封蜀王,并在兴州(治今陕西略阳)的置口召集幕僚说:“东南失守,车驾幸四明,今宜从权济事。”宣布叛宋投金。开禧三年(1207年、金泰和七年)正月,吴曦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,以阶、成、文、西和四州付金,以铁山为界。并在兴州即王位,议行削发左衽之令。吴曦在兴州正式宣布降金称王,金朝的政治诱降政策取得了成功。

吴曦的叛宋降金,引起南宋爱国军民的极大愤慨,其属下多人拒不接受,弃官而去,甚至谋举义兵。同年二月甲戌夜,吴曦被杀。

南宋初绍兴(1131-1162)年间,吴、吴领导的抗金斗争,是在中原、两河与秦陇人民武装抗金的影响和推动下进行的,在宋金战争的全局中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。吴、吴通过大小数十次战役,不仅有力地拒金兵于蜀口之外,扭转了宋军接连溃败的局面,而且消灭和拖垮了金朝的精锐兵力,彻底打乱了金朝统治者窥陇望蜀、东下灭宋的进攻计划,保卫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,保护了川蜀与整个南宋统治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。吴、吴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南宋军民反对掠夺、捍卫国家的强烈愿望,因而人民全力以赴支持。“绍兴和议”后,宋金西部疆域长期以大散关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)为界,这与吴、吴领导的抗金斗争有密切关系。

三、南宋对陇南地区的经营

南宋时,在甘肃的辖区虽只是陇南一隅,但其地为入蜀通道。南宋政府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,进行治理与经营。

(一)行政建制

南宋建立后,在绍兴(1131-1162)年间与金朝划界,其境土主要在江南地区,陇南一小部分地区仍系南宋利州路管辖。

北宋时,利州路有兴元一府,利、洋、阆、剑、文、兴、蓬、政、巴九州,县三十八,剑门一关。南宋建立后,利州路有兴元、隆庆、同庆三府,利、金、洋、阆、巴、沔、文、蓬、龙、阶、西和、凤十二州,大安、天水二军。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分利州路为东、西两路:兴元、剑、利、阆、金、洋、巴、蓬、大安为东路,治兴元;阶、成、西和、凤、文、龙、兴为西路,治兴州。并设置利州路阶、成、西和、凤州制置使。后屡经分合,乾道四年(1168年)合为一路,兴元帅兼领;淳熙二年(1175年),复分;三年,又合;五年,复分;绍熙五年(1194年),再合;庆元二年(1196年),又分;嘉定三年(1210年)复合;十一年(1218年),又分;端平三年(1236年),兵乱废。

在利州东、西两路的屡屡分合中,其中文、阶、西和、成四州与凤州两当、河池地区以及天水军,皆属利州西路管辖,在今甘肃境内。

文州(治今甘肃文县),阴平郡。建炎后,带沿边管内安抚,不久罢,隶利州西路。绍定(1228-1233)末,置司成都。端平(1234-1236)后,兵乱州废。辖曲水(今文县)一县,系西魏时设,下辖重石、毗谷、张添、磨蓬、留券、罗移、思村、戎门、披波、绥南十寨,有水银务一。

阶州(治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),武都郡。本隶秦凤路,绍兴(1131-1162)初,“陕西地尽入于金”后,惟“阶、成、岷、凤、洮五郡,凤翔府和尚原、陇州方山原存”。绍兴初,以杨家崖为家计寨。辖福津(今甘肃武都县)、将利(今甘肃康县)二县。

成州(治今甘肃成县),同谷郡。隶秦凤路,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隶利州路。宝庆元年(1225年),以宋理宗潜邸,升同庆府。下辖同谷(今甘肃成县)、栗亭(今甘肃徽县西)二县。

西和州(治今甘肃西和县),和政郡,团练。本隶秦凤路,绍兴元年(1131年),入于金,改州(治今甘肃宕昌县西北48里理川镇),旧名岷州。绍兴十二年(1142年),宋金议和,以岷犯金太祖讳“”,因郡名和政,改为西和州,因淮西有和州,故加“西”字。开禧二年(1206年),又入于金。下辖长道(今西和县北)、大潭(今甘肃西和县西南)、川(今甘肃宕昌县西北48里理川镇)三县。

凤州(治今陕西凤县东北),河池郡,团练。旧属秦凤路,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隶利州路。下辖梁泉(今陕西凤县东北)、两当(今甘肃两当县)、河池(今甘肃徽县)三县。其中两当、河池在今甘肃境内。

天水军(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天水乡),同下州。绍兴初,秦州(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)入于金,分置南、北天水县。绍兴十三年(1143年),隶成州。后以成纪之太平社、陇城之东阿社来属。嘉定元年(1208年),升为军。嘉定九年(1216年),移于天水县旧治。仍置天水(今甘肃天水市天水乡)一县,绍兴十五年(1145年),废成纪、陇城二县来入。

显然,此时的南宋,只控制了陇南一隅,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,路之下置州、县,进行有效的管辖。

(二)经营措施

对陇南地区的经营是在抗金大背景下,吴、弟吴、其子吴挺父子两代坚守这一地区,并采取诸多措施恢复与发展生产,加强战备,坚守这一地区。

首先是节冗费,恤灾民。吴率领秦陇地区人民与金抗衡“对垒且十年”,常苦远饷劳民,于是裁减冗员,节约不必要的开支。淳熙十年(1183年),吴挺为检校少保,此时,成州、西和发生严重灾害,吴挺全力赈恤,告谕总赋者“分军储以佐之”,“全活殆数千万”。光宗绍熙元年(1190年),西和、阶、成、凤、文、龙(治今四川江油北)六州器械不良,吴挺“节冗费,屯工徒”,全部予以重新修缮。

其次,兴修水利。吴在世时曾调戍兵,命梁州、洋州守将修治褒城废堰。褒城堰修复后,灌溉土地,民以为生,于是愿归业者数万家。吴去世后,吴继续以恢复与发展生产为己任。绍兴(1131-1162)末年,吴至汉中,继续修理褒城古堰,使这一水利工程发挥巨大作用,溉田数千顷,使当地百姓大获其利。光宗即位时,吴挺为知兴州、利州西路安抚使。所在兴州东北有两座山谷常发洪水,吴挺作二堤以防山洪暴发。绍熙二年(1191年),洪水暴发入城,吴挺既赈济遭受水害的灾民,同时又重新增修长堤,从此,百姓赖以为安。

第三,互市羌马。吴去世后,其子吴挺为金州都统,后为利州东路总管,淳熙元年(1174年)为兴州都统,后又升为定江军节度使,为南宋政府继续坚守秦陇以南地区。起初,宋军为了加强骑兵,以便与金人抗衡,在宕昌(今甘肃宕昌县)设置互市,招买当地蕃马。由于马匹增多,宋军骑兵力量增强,“西路骑兵遂雄天下”。自张松主持榷牧后,上疏要求“绝军中互市,自以马给之”,致使“所得多下驷”。吴挺至后,首先陈述其利害,要求每年互市五百匹,南宋政府认识到重要性后,下诏许七百匹。

第四,加强战备防御。吴挺率领诸部屯驻各地就饷,诸军“漫不相属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吴挺上奏分为十军,自北边至武兴(治今陕西略阳县)分置踏白、摧锋、选锋、策选锋、游奕五军;武兴以西至绵为左、右、后三军,而驻武兴的分为前、中军,于是各部开始井然有序。为了御边备急,吴挺上言“增储之策,由是粮糗不乏”。

(三)陇南营田

宋室南渡后,由于偏安江南,其统治区域缩小,原北宋疆域中原、陕右等辖区尽为金人占领,“东画长淮,西割商、秦之半”。原北宋二十三路中仅有两浙、两淮、广西等十五路被保存下来,仅是原疆域的三分之二。在今青海东部西宁等州以及“陕西尽入于金”的情况下,南宋西北屯田主要集中在大散关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)之外的一些州县。从宋高宗绍兴元年(1131年)至宁宗开禧三年(1207年),南宋政府在西北地区进行屯田,主要有洋州(治今陕西洋县)的吴营田,阶州、成州的郑刚中营田。

1.吴营田

宋高宗绍兴六年(1136年),吴任川陕宣抚使兼营田使。在吴治军期间,命令梁、洋州守将治理褒城废堰,大兴营田。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甲集卷16《关外营田》载,(吴)率军民营田凡六十庄,计田八百五十四顷。其初,因兵火后,民多失业,故募人耕之,量收租利。李子公为大漕,奏言汉中之地,故称沃野,每亩除出粮种外,止收三石为率,约收二十五万石,乞付本司赡军,可省内郡水运。朝廷难之,但赐诏书奖谕。

文献中所谓“三石为率”显系讹误。因为八百五十四顷收粮二十五万石,其剥削率应为三斗三升八合,接近三斗四升。营田的目的是“付本司赡军,省内郡水运”,即为了解决宋军粮运问题。营田以庄为单位,实行军民杂耕,“率军民营田”,说明这种营田并非过去那种“屯田以军、营田以民”的严格意义上的营田。但吴的营田,并非自始至终采用一种经营方式,而是开始实行民屯,按照民屯的办法进行管理,但成效不好后,又改为出租给百姓耕种,这样一来,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《宋史》卷176《食货上四》载:“初,守蜀,以军储不继,治褒城堰为屯田,民不以为便。因漕臣郭大中言,约中其数,使民自耕。民皆归业,而岁入多于屯田。”这种租佃经营方式与私人地主向佃户出租土地,从形式到内容已完全相同。

2.郑刚中营田

绍兴十五年(1145年),四川宣抚使郑刚中在阶州、成州实行营田,其营田区直“抵秦州界”,开垦土地共计“三千余顷,岁收十八万斛”。显然郑刚中营田收效显著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粮供给不足的困难。

四、陇南境内的宋夏关系

金朝占领陕西后,由于金朝的隔绝,虽然南宋与西夏来往不多,但西夏总想利用宋金矛盾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于是甘肃陇南一隅,成为夏国使臣出入、宋夏双方联络及南宋四川军队出兵之地。

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、金大定二年、西夏天盛十四年),夏人得知金人南侵,以骑兵二千至蔡园川及马家、秃头岭,将分道入攻麟州(治今陕西神木县北),宣抚使吴命镇戎军守将秦弼说谕之。这是南宋与西夏在西北地区的第一次接触。以后,夏国还屡遣使赴宋联系。乾道三年(1167年、金大定七年、西夏天盛十九年)五月,夏国相任得敬遣使密至四川宣抚司,约共攻西蕃,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也以蜡书回复。七月,任得敬再次遣使到四川宣抚司,夏人获其帛书,传至金人。淳熙十三年(1186年、金大定二十六年、西夏乾十七年)四月,南宋政府“复诏挺结夏国”。

由于蒙古的崛起,使曾经相对稳定的宋、夏、金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,断绝已久的宋夏关系也得以恢复。由于蒙古对西夏的征服,造成金夏关系的恶化,促使西夏约宋伐金,夹攻金朝。虽然金朝后期实力削弱,但仅凭西夏一国的实力战胜金国仍有困难。西夏统治者欲利用宋金矛盾来实现自己对金国的报复愿望,多次主动遣使与宋四川制置司联络,约宋出兵夹攻金国。

宋嘉定七年(1214年、夏光定四年)七月,西夏左枢密使、吐蕃路招讨使万庆义勇派吐蕃僧人减波把波等携带蜡书二丸,到南宋西和州的宕昌寨(今甘肃宕昌县),欲与宋“共图金人,复侵地”。此时南宋虽因蒙金交兵而停止向金朝纳贡岁币,但双方关系尚未破裂,加之四川制置使董居谊新入蜀,恐西夏相约有诈,没有上报南宋朝廷,于是“讯遂中绝”,宋夏双方联系中断。

宋嘉定十二年(1219年、金兴定三年、夏光定九年)二月,金主议迁都长安,先遣左都监赤盏合喜以重兵备巩州(治今甘肃陇西县)。西夏国主遵顼畏其逼,令枢密都招讨使宁子宁、忠翼赴四川,请宋朝出兵夹攻秦、巩。制置使聂子述让利州路安抚丁回书答应,并饬将吏严军以待。但此事后因聂子述离任而无结果。宋嘉定十三年(1220年、金兴定四年、夏光定十年)正月,丁两次来信同意与西夏合兵攻金,但实际上并没有出军。宁子宁回信重申以前的要求,并责备南宋失期。

总之,在金朝后期,与南宋远离的西夏,在陇南地区与南宋将领频频交往,使陇南地区成为宋夏双方关系发展的结合点。

风云七剑bt版

金莎娱乐app

棋牌

博雅彩票app